English

农业节水高产的尝试

1998-04-04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赵秋丽 通讯员 华禹 我有话说

据山东省水利厅农水处的统计:山东已建成全国最大的节水农业灌溉区,约有5000万亩农田实行了不同形式的节水灌溉措施,占全省耕地总量的一半。很多地方实现了粮田管灌化、果园微灌化和渠道衬砌化——

据山东水利部门调查,该省农业一般年份需水量约400亿立方米,但每年缺水均在100亿立方米左右。干旱缺水、“靠天吃饭”一直是困扰山东粮食增产、农民增收的主要“瓶颈”之一。为了改变这种状况,近几年,山东在农业节水工程建设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。

桓台县是我国江北第一个“吨粮县”,这个县农业局的同志介绍:过去,农民总抱着“地皮不见干,小麦亩产就过千”的古训不放,小麦生长期内要浇7次水。后来在水利专家的指导下改浇3次,平均每亩少浇水400多立方米,当时农民心里很不踏实,但丰收季节沉甸甸的麦穗说服了大家。

鲁南是山东重要的水稻产区,这里的农技人员说,过去一亩水稻浇一次水至少需1500立方米,浇后几天内地里仍有几公分的水层,现在推广“湿湿干干”的实用节水灌溉配套技术,一次只浇700多立方米仍可达到同样的效果。这项新技术在国际灌溉学术讨论会上引起许多专家的重视,据推测,靠这种减少灌水次数、抓浇关键水的“少水高产”技术,山东每年可节水15亿立方米。

在去年的旱灾中,农业节水工程发挥了巨大威力。荣成市邱家镇梁家村的村民说,去年秋天,别的乡镇玉米旱得还伸不出叶时,俺村的玉米便已到一人高并开始抽穗,花生也开出了花,庄稼一片绿油油的。原来,去年初他们投资50万元建成1000多亩节水灌溉区,不仅节水近4倍,灌溉周期还由原来的半个月缩短到4天左右,大大缓解了旱情。

据山东省水利厅农水处的统计:山东已建成全国最大的节水农业灌溉区,约有5000万亩农田实行了不同形式的节水灌溉措施,占全省耕地总量的一半。很多地方实现了粮田管灌化、果园微灌化和渠道衬砌化。全省节水工程每年可节水约50亿立方米。

如何使节水农业走向规模化标准化?

据专家介绍,节水农业的范围很广,修建防渗渠道,推广低压管道灌溉,甚至通过改造农田把长畦变短畦、宽畦变窄畦,都是有效的农业节水形式。随着高产高效农业的发展以“三灌”(大田喷灌、果园微灌、大棚滴灌)为代表的先进节水灌溉技术逐步得到推广。据专家测算,“三灌”模式亩投入约1200元,不仅可节水70%,还能增产10%至30%。在采访中,记者看到:微机控制的微灌果园,一旦缺水会自动灌溉,细密的水雾宛如绵绵春雨滋润着绿油油的果树。淄博市淄川区的一位果农说:“这样的果园每亩一般可增产400多公斤,节水设施的投资差不多当年就能收回。”

目前,山东各地正在探索加快节水农业建设的投入方式。为此,省政府已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。深受水荒困扰的山东,决心在三年内筹资30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“三灌”工程1500万亩,这一计划落实后,全省每年可节水20亿立方米,增加粮食、果品和蔬菜生产近40亿公斤。有关专家呼吁,目前山东的高标准节水灌溉面积占全国三分之一以上,这样的节水型农业规模还远远不够。我国计划“九五”末粮食总产达到9000亿公斤,其主要潜力来自占耕地总量三分之二的中低产田,而这些农田大多是缺水地块。在扩建水源工程的同时,有计划地加快节水型农业建设,努力使农田水利建设由过去的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,已成为当务之急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